安娜·卡列尼娜

俄国现实主义
文学的巅峰之作

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是列夫·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,首次出版于1877年,被广泛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。

1877年出版
列夫·托尔斯泰
现实主义小说
安娜·卡列尼娜

电影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剧照

"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"
— 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开篇

作品概述

创作背景

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创作于1874年至1877年间,当时正值俄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时期,社会各方面都处于急剧变化之中。1872年,一位名叫安娜·兹科娃的妇女因情人另有新欢而卧轨自杀,这件事对托尔斯泰触动很大。

故事背景

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帝国,正处于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。故事以安娜和列文两条主线展开,描绘了当时俄国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政治、宗教、农业发展。铁路作为新时代的象征,贯穿于小说情节中。

文学地位

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被公认为写实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,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其为"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"。小说通过150多个人物,展现了一幅广阔的俄国社会图景,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。

双线叙事

1 安娜的悲剧

安娜是一位美丽高雅的贵族妇女,与丈夫卡列宁的婚姻生活死气沉沉。为了调解兄嫂的矛盾,安娜来到莫斯科,在火车站与军官渥伦斯基相遇,两人互相吸引。

渥伦斯基对安娜展开追求,两人不顾一切地相爱,安娜成为了渥伦斯基的情妇。他们的关系引起了上流社会的议论,安娜无法见容于当时的俄国社会,她渴望见到儿子,但遭到了卡列宁的拒绝。

安娜和渥伦斯基被迫远离社交界,到乡村定居。然而,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,安娜变得愈发敏感多疑,而渥伦斯基也开始感到厌倦。最终,安娜因感到绝望和孤独,在火车站卧轨自杀。

2 列文的探索

列文是一位内向但真诚坦率的地主和知识分子,被视为托尔斯泰的化身。他不善于社交,对聚会感到恐惧,但为人真诚坦率,喜欢与人辩论。

列文对农业经营、爱情和交际都有着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和高要求。他爱上了吉娣,但最初被拒绝。经过一段时间后,两人重新相遇并最终结婚。

列文在乡村探索生活和信仰的意义,反对土地私有制,试图改革农村。尽管他也面临着矛盾和困惑,但最终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信仰的探索,找到了内心的平静,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。

主要人物

关键事件

对世界的影响

文学影响

  • 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的出版使俄国文学在欧洲文学和文化中可以昂首挺胸,欧洲人也开始认为俄罗斯人是一个有文化的民族。
  • 小说在情节结构和文字表达上无可挑剔,受到了全世界作家的认可,被视为社会小说的经典。
  • 影响了许多其他作家,并在世界各地被数十次改编为电影、戏剧和音乐剧等。

社会影响

  • 小说激励后人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压力,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,不再被社会束缚和期待所限制。
  • 对女性争取自由产生了深远影响,安娜敢于违背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规范,展示了对个人价值观和内心追求的执着。
  • 小说引发了人们对自由真正含义的深思,以及对婚姻、家庭和道德责任等问题的重新思考。

经典名言

艺术改编

凯拉·奈特莉版安娜·卡列尼娜
安娜·卡列尼娜电影剧照
安娜·卡列尼娜音乐剧

不同版本封面

安娜·卡列尼娜封面
安娜·卡列尼娜封面
安娜·卡列尼娜封面
安娜·卡列尼娜封面
安娜·卡列尼娜封面